原種、栽培種的質量直接影響出菇菌包的發菌,所以對于原種、栽培種的質量要嚴格的檢查和判斷。
對于質量不合格的原種、栽培種,或者沒有把握的原種、栽培種,要避免使用。
本文講解的是對自己制作的原種、栽培種的質量判斷方法,對于購買的原種、栽培種只能從外觀進行判斷,判斷結果的可靠性較差。
1、制作流程是否規范
原種、栽培種制作流程的是否規范是判斷質量的前提條件,過程決定結果。
即使最終原種、栽培種表面看起來是正常的,但如果制作流程不規范,特別是有嚴重的錯誤,這樣的菌種嚴格上也不能使用。
2、菌絲濃密度
正常的原種、栽培種菌絲應該是比較濃密,生長整齊。
反之,如果菌絲稀疏,前端參差不齊,為不合格菌種。
3、菌絲顏色
正常的原種、栽培種菌絲為白色,看起來顏色潔白,有光澤。
反之,如果顏色灰暗,甚至顏色發黃、發黑,為不合格菌種。
4、污染率
正常的原種、栽培種污染率控制在5%以內,而且是嚴格挑選的情況下。
如果污染率較高,建議整批淘汰。
5、發菌時間
正常的原種、栽培種發菌時間不超過30天。
發菌時間長的菌種,菌絲老化,萌發能力差,也容易攜帶雜菌。
6、是否有蟲害
正常的原種、栽培種不應該出現蟲害,一般容易感染菌種的是螨蟲。
攜帶螨蟲的菌種是導致出菇菌包感染螨蟲的原因之一,菌包出現螨蟲的菌種應該整批淘汰。
7、是否出菇(原基)
正常的原種、栽培種應該是沒有原基出現,沒有子實體(蘑菇)出現。
出現原基和子實體是結果,也意味著發菌過程存在問題,比如溫度低、溫差較大、見光、發菌時間長等。
8、一致性
正常一個批次的原種、栽培種發菌時間和狀態應該一致,或者接近。
如果菌種的一致性較差,接入出菇菌包以后也會有較大區別,進而影響菌包的一致性。
以上判斷方法,可能有人覺得過于嚴格和苛刻,那么就對了,這就是菇行天下要告訴你的,做食用菌就是要嚴格,如果你也有了這樣的態度,才能做好食用菌。
添加菇行天下李老師微信,免費咨詢食用菌技術問題。
李老師:13674230281(微信號)
